第三类医疗器械的定义及特点
第三类医疗器械是指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这类医疗器械通常涉及人体的重要器官或具有较高的侵入性。例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角膜接触镜、人工晶体、血液透析装置、植入器材、血管支架、齿科植入材料、医用可吸收缝合线、血管内导管等都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
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监管要求
根据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建委、国家医保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第二批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工作的公告》(2021年第114号),自2022年6月1日起,生产的第三类医疗器械都应当具有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这一规定的目的是实现医疗器械在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的可追溯性,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
在上市销售前,注册人应当按照相关标准或规范要求,将最小销售单元、更高级别包装的产品标识和相关数据上传至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数据库。此外,对于已经在国家医保局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数据库中维护信息的医疗器械,还需要在唯一标识数据库中补充完善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字段,并确认与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
UDI实施的合规要求
为了确保UDI的合规实施,企业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DI申报与赋码:企业不仅需要完成DI(Device Identifier)申报,还需要进行唯一标识载体赋码。这意味着产品必须具备唯一的电子身份标识。
赋码设备的选择: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情况,选择合适的赋码设备。例如,某些情况下应采用喷码方式赋码,而不是简单的标签打印机。
数据库建设与管理:企业需要搭建或选购适合自己的内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升级,保障数据安全。
标签检测:使用合适的设备与软件,对已完成的UDI标签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
产品关联与追溯:对赋码产品进行关联,进行扫码出入库,以便在流通和使用环节实现快速准确的识别和追溯。
监管处罚措施
对于未按照国家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有关要求开展工作的企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依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UDI的实施,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工作。
总结
自2022年6月1日起,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和流通必须符合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的相关要求。企业应确保产品具备唯一的电子身份标识,并在数据库中完成相关信息的上传和维护。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全流程的可追溯性。企业应积极行动,确保自身符合UDI的合规要求,避免因违规而受到处罚。